在本科生、研究生畢業(yè)論文答辯以及學術期刊的審稿中,都需要用到論文檢測。
2008年國際反剽竊大會給出的定義,凡是會引起原創(chuàng)性誤會的均稱為剽竊。20世紀90年代 后,互聯(lián)網的普及,包括搜索引擎、文獻資源庫、翻譯軟件的大量涌現,瓢竊現象快速蔓延。過去,論文剽竊多靠人工發(fā)現,而實際上單靠人工篩查,很難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稿件的剽竊來源,加之審閱者若未能熟悉相關稿件的細化研究領域等,剽竊作品被查出的風險較小。而這種先進的知網查重檢測工具,情況就大不相同。
使用較多的是知網開發(fā)的檢測工具知網查重,此外還有“拷克” “維普通達” “多戈”以及“PaperPass” “武漢大學ROST”等。這些檢測工具在收錄數據庫、檢測語種、檢測算法、檢測識別能力、準 確權威程度以及格式要求方面都有所差異。目前有將近550家研究生培養(yǎng)單位在使用,幾乎所有 的刊物編輯部也在不同程度地使用論文檢測工具。
相對于人工篩查,反學術不端行為的軟件作為初篩工具,己經展現出它的優(yōu)勢,對于遏制學術不端行為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應用前景。
運用論文檢測的實際做法
具體到實際操作,期刊界目前存在幾種做法。
有些較為優(yōu)秀的期刊,用稿率一般在3%-5%。據筆者聯(lián)系《社會科學戰(zhàn)線》、《華中師范大學 學報》等16家刊物編輯部得知,編輯們對于能夠用專業(yè)知識確定的文稿,一般不著急先借助于 論文檢測軟件。對于借助軟件檢測的結果,編輯也不會將其作為定性的依據,僅僅視其為工作中 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加以對待,抄襲與否,仍以編輯的判斷為主。
事實上,百分比只是描述檢測文獻中重合文字所占的比例大小程度,并不是指該文獻的抄襲 嚴重程度。只能認為,百分比越大,重合字數越多,存在抄襲的可能性越大。是否屬于抄襲及抄 襲的嚴 重程度,以及是否屬于學術不端,需根據具體情況確定。
在其他一些期刊編輯部,學科編輯在初審的同時,即用檢測系統(tǒng)掃描一遍文章,以減少不必 要的重復勞動。編輯對檢測結果分析后,再決定文章是否棄用。
還有少部分期刊,編輯部100%依賴檢測軟件,可謂“見紅就心跳”甚至對引用馬列經典著 作的段落和語句都不加分析,一律視為復制。這恐怕也不可取。
學術期刊應做好“守門人”
學術論文的不端問題,是現有社會現象的折射,實際上反映了作者學術行為、學術道德的端 正與否。論文的知網查重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稿多投、多發(fā)現象。
知識群體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,未必都能抵御與生俱來的各種利益誘惑,嚴守學術道德 的底線。學術界不是一塊凈土,我們有職責去發(fā)現和防止這些學術不端行為,并努力將其杜絕在 萌芽狀態(tài),扶持和保護原創(chuàng)作者的著作權,促進學術期刊的健康發(fā)展。
學術期刊出版機構承擔“守門人”的職責,編輯部在收到稿件時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初審,對 稿件的初審是“攔截”學術不端稿件的第一步,在初審階段,細致扎實的工作可以將一部分不端 行為扼殺在搖籃中,這一步的工作非常重要且關鍵。
在付印前,還須警惕在之前編輯流程中“安全著陸”的“漏網之魚”及時對論文的題目、 作者、關鍵詞、正文、參考文獻等進行再檢測,一旦發(fā)現,及時撤稿。此時發(fā)現雖然會對隨后的 出版流程產生影響,但比起刊發(fā)后出現重復刊發(fā)、抄襲剽竊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要小得多。
技術檢測可以警示、告誡、教育學生遵守學術規(guī)范,盡可能地消除論文抄襲,對于防范那些 精致的勤奮抄襲者(指改變句型、說法,核心內容不變者),知網查重系統(tǒng)起不到太大的 作用。少數出版機構過分依賴知網查重檢測系統(tǒng),只要來稿檢測通過就錄用的做法是欠妥當 的。
知網查重檢測系統(tǒng)是輔助編輯進行學術審稿的“第三只眼睛”但只能作為輔助手段而 不能作為唯一和最終手段。編輯人員高度的責任心、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開闊的學術視野才是辦好 期刊的根本。